近日黨員網發布《從黨的二十大看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》系列之二《無我》中講述“無我,凝聚磅礴的向心力,催生無限的創造力,是力量源泉”。“無我”是每一位逐夢青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,青年懷著滿腔熱血,齒少心銳,只有懷著進取心,平常心和謙虛心方能達到“無我之境”,乘風破浪,披荊斬棘,用青春和汗水續寫為國為民新華章。
補充“無我”的力量源泉需常懷進取心,切勿安于現狀,踏故習常。自身本領過硬,才能更好的談為國做貢獻,“無我”的力量補充靠的是進取的心。困難磨難不可怕,怕的是失了進取的心?,F在網絡上充斥著“躺贏”、“反內卷”、“擺爛”的詞條,其中不乏有青年附和,不知從什么時候起,早起學習都要被群嘲。青年年少正當時,大展青云志,未來路途漫漫,有人能逆風扶搖直上,靠的就是可貴的進取心。無論是荀子誠勸后人“學不可以已”,還是宋濂力透紙背勸勉青年珍惜當下刻苦努力,無不體現進取才是時代的主旋律。青年應加強自身建設,錘煉工作作風,抵御住外界惰性風氣,告別網絡虛幻短視頻誘惑,遠離生活中沉迷享受的貪欲,時刻保持頭腦清醒;拿出“拼勁”和“闖勁”,多做“熱鍋上的螞蟻”,不怕犯錯、學會總結;樹立不滿足于現狀、堅持不懈向前的追求,永遠以“未滿”的狀態奮進,不斷積蓄力量,為“無我”補充力量源泉。
灑掃“無我”的心靈凈土需常懷平常心,切勿好高騖遠,急功近利。轟轟烈烈的人生固然令人羨慕,但歸于平常才是人生真諦。“基層活苦不想干”、“職位太低沒面子”、“工資太少怕笑話”,所謂“屈才”、“善賈而沽”往往透著好高騖遠、急功近利,缺乏一顆“平常心”。帶領村民修建絕壁天路的“當代愚公”毛相林;堅守貧困山區圓了山里孩子大學夢的校長張桂梅;三十余載邊境線上的守邊衛士蔡森, 還有許多兢兢業業、盡職盡責工作在崗的人,他們在懷著一顆平常心,在平凡的崗位做的不平凡的小事。青年應懷著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平常心,時刻保持平和心態,做好當下每一件小事,厚積才能薄發;不因過去的成功而驕傲自滿,也不因遭遇不公而一蹶不振,取得成績可以為自己驕傲,但不炫耀,深陷泥沼可以難過但不消沉,才能在波蕩起伏中行將致遠;放下功利心,可以“爭”,爭奉獻,爭干在前,但不能爭面子,爭功勞,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思想自覺。
抓好“無我”的活力狀態需常懷謙虛心,切勿盛氣凌人,傲世輕物。“無我之境”的活力保持需要勤撣“思想塵”,最重要的就是謙虛心。“謙受益,滿招損,器虛則受,實之不受,物之恒也。”群眾思想被“官帽子”束縛,打著領導的旗號來詢問民意,得到的也只是報喜不報憂的敷衍交代,青年要做群眾的“知心人”不做“官老爺”,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,用謙卑的姿態打破“為官”的刻板影響;謙虛是要把姿態放低虛心求教,以平等的身份為民服務,沒有盛氣凌人,莫要嫌棄群眾不懂政策好,若下到田地,你也分不清小麥和水稻苗;更重要的是能夠審視自身,在自我批評中進步,經常以“雞蛋里挑骨頭”的精神自我檢視,以問題為導向,強短板、補短板;傲世輕物只會拉寬與群眾的距離,帶著謙虛的親切感,維系良好干群關系,始終以群眾滿不滿意、高不高興、答不答應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,更好的推動工作。
當代青年生逢其時,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,懷著進取心、平常心、謙虛心,方能做到“無我”,成為中華民族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。(安徽省亳州市新張集鄉人民政府 潘書影)